常见问题

常见问题

初中生常见问题

中国历代舞蹈艺术简析-舞蹈基本知识

中华民族拥有历史悠久、风格多元的灿烂舞蹈文化,中国代舞蹈的艺术成就令后世惊叹。

五六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舞蹈纹陶盆,就向我们展示了我国古代先民对舞蹈这种艺术的热爱。这个时期舞蹈艺术的最大特点是广泛的群众性和浓烈的自娱性。

到了夏代,舞蹈艺术逐渐进入了表演领域,出现了专业的舞者。相传夏桀有女乐三万,他的审美标准是“以炬为美,以众为观”,可见当时的舞蹈艺术已经发展到了豪华、壮丽、人数众多的大场面舞蹈。

商代出现了巫师所跳的“巫舞”。商是一个神权统治的时代,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舞蹈“巫舞”也是用来求神媚神、祈求平安,其舞蹈的艺术性完全被禁锢在政治范畴。

周是中国舞蹈艺术史上第一个集大成的时代,汇集整理了从原始时代以来有代表性的乐舞,并且民间舞蹈蓬勃兴起,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许多描写人们如痴如醉参加舞蹈活动的诗篇。周代民间舞蹈的兴起,打破了商代以来舞蹈完全为政治服务,仅仅用于求神祭祀的刻板局面,是中国古典舞艺术史上的第一块里程碑。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更随着“女乐”遍及诸侯后宫的情势,出现了中国古代最为典型的舞蹈——长袖舞。从这个时代流传的一句名言“长袖善舞,多钱善贾”可得知,以长袖为特征的舞蹈已在华夏大地广为流传。而“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则反映了当时舞蹈的另一特征——细腰。这种阴柔为主,飘逸轻盈,婉转柔和,长袖缭绕,细腰扭转的轻歌曼舞是对武力征服天下的一种补充、是人们在见惯血腥豪气场面之后心理上的反向追求。

统治长达400年的汉代,是一个强盛的封建王朝。长袖舞仍然是宫廷以及民间最为流行的舞蹈。舞蹈形式也有多种:独舞、对舞、三人舞和多人舞,对舞中出现了男女对舞和男子对舞,这不仅丰富了舞蹈艺术的形式,也使原本被女乐垄断的舞蹈形式变得有男性参与,改变了之前古典舞纯粹阴柔的状态,使舞蹈变得有阳刚之气,并且使其变得更加世俗化和社会化。据说汉高祖所宠幸的戚夫人,每年10月15日都在宫中歌舞祭袖。《西京杂记》中曾经记载:她“善为翘袖折腰之舞,歌出塞入塞归之曲。侍妇数百皆习之。后宫齐首高唱,声彻云霄。”这时的袖舞依然与细腰如孪生姐妹,即所谓“翘袖折腰”的总体风格。因此长袖细腰给人的感受依然是长袖飘飘、柔媚为主的。不过男子的博袖、小袖之舞在柔媚之外也增添了舞蹈的豪放和阳刚之气。这也正呈现出汉代乐舞刚柔并济、兼收并蓄、明朗开放的风格。

除袖舞之外,巾舞也是汉代盛行的着名舞蹈之一。因舞者手执巾舞而得名,表演者多为女性。她们所持之“巾”有长短之分,多用绸条制成。舞蹈时,表演者在巾下裹一木棍,带动绸条挥舞。山东安邱县的一方画像石上,有《巾舞》的典型形象:“一高髻细腰女子,下身穿分成4片的舞裙,其长及地,不见双足。裙叉开得极高,从腰部就开始分片……舞人手舞双巾,双巾在身体两旁转环飞舞,舞人上身略向后仰,头稍偏向一侧,双手抱在胸前,似是作曲线退步的绕巾动作,身段优美、姿态生动,表现出舞蹈美的韵律感。”

舞巾舞袖是中国古代舞蹈的一大创造,巾袖的运用,延长了人的肢体,大大扩展了人体的表现力,使情感表达更加丰富细腻,而画像构图也因巾袖缭绕而变得摇曳多姿。“罗衣从风,长袖交横”、“裙似飞燕,袖如回雪”、“抗修袖以翳面兮,展清声而长歌”。由此可见,“巾袖”舞这种表现性很强的舞蹈类别,在汉代已发展成熟,并且影响深远,当今戏曲舞蹈中的“水袖”和古典舞身韵中的“红绸舞”一类,都是汉代巾袖舞的延续和演变。

魏晋时期,以舞袖为主要特征的《白纻舞》,从众多舞蹈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娱神祭祀兼表演的舞蹈。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是这样描绘它的:“轻躯徐起何洋洋,高举双手白鹊翔。宛若龙转乍低昂,凝停善睐容仪光。如推若引留且行,随世而变诚无方。” 状似明月泛云河,体如轻风动留波。”“质如轻云白如银,爱之遗谁赠佳人。”从诗人的描绘中可知,《白纻舞》是以舞袖为特征,舞姿轻盈、柔婉、流畅,所不同的是,舞者穿戴或挥舞的,是质如轻云的材料,而舞蹈的内容,是对爱情或思念之情的歌颂,而在动作技巧上对舞人的要求很高,体轻如风是其基本特色。“轻”字道出了这一时代人们对这一乐舞的基本审美要求。而要做到“体轻如风”,舞者须有相当的舞蹈表演功力,这从客观上推动了舞蹈的技巧化。这一精致的宫廷舞,结合着这个时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苍凉感叹,在短促的生命中对“人”的自我意识的观照,《白纻舞》之“轻躯徐起”“体轻如风”的飘摇感,营造出了一种“羽化登仙”的意境,使人们在乱世中暂时忘却了尘世的烦恼、苦忧。袖舞在这一时期,借助《白纻舞》这一形式,传达出了魏晋这个错综纷乱的时代脱离尘世、飞天成仙的某种消极伤感的时代情绪,阴柔之气尤其浓重。

 大唐盛世在中国古代史上写下了极其辉煌的篇章,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舞蹈艺术发展的最高峰。它上乘周、汉传统,近取魏晋南北朝各族乐舞,将各民族各地区乃至世界各国的舞蹈融合在一起,创造了绚丽多姿的大唐舞蹈文化艺术。

唐代舞蹈可分为“健舞”和“软舞”两大类。健舞矫捷雄健,富于阳刚之美;软舞柔曼婉转,长于抒情。健舞类的着名舞蹈有从西域传来的《胡旋舞》,还有以腾空跳跃及踢踏舞步见长的《胡腾舞》,而最着名的当数唐代着名民间舞蹈家公孙大娘所创作表演的《剑器舞》。软舞中最着名的便是《霓裳羽衣舞》,这个以表现仙女美姿的舞蹈精品,相传是唐玄宗李隆基作曲,贵妃杨玉环编排演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盛赞道:“千万歌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羽衣舞”“烟娥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霓裳羽衣舞》这一由唐玄宗作曲杨贵妃亲自表演的舞蹈代表着唐代舞蹈的最高水平,它将传统舞姿的柔媚典雅与西域舞风的俏丽明朗融为一体,形成了既保持本民族舞蹈神韵,又吸收外来风情的“中西合璧”的特殊风格,达到了刚柔并济的最佳状态。

宋元以后,直至明清时代,戏曲的兴起,作为独立的表演艺术品种的舞蹈逐渐趋于衰落、渐渐消失,中国古典舞被吸收、融合在戏曲艺术之中。

为了恢复和继承古老的中国舞蹈文化,半个世纪以来,几代中国人从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戏曲曲艺、传统武术及史书记载中努力发掘中国古典舞蹈的元素,重新创造了中国古典舞。中国古典舞是当今这个时代对传统历史做出的新解释。从戏曲中提炼出的中国古典舞,从形式上来说,包括独特的舞蹈动作、舞姿、造型和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技巧——千姿百态的旋转舞姿,各种翻身、弹跳的技巧。

通过有志之士的挖掘和研究,《丝路花雨》、《敦煌彩塑》、《仿唐乐舞》、《西夏古风》、《编钟乐舞》、《九歌》、《文成公主》、《铜雀伎》、《盛世行》、《踏歌》、《霓裳羽衣舞》、《大梦敦煌》、《剑》等中国古典舞作品又重新展现在人们面前。无论这些舞蹈(舞剧)是否恢复了古代舞蹈的原貌,这都是令人可敬的尝试,是中国古典舞复兴和发扬光大过程中难能可贵的部分。

参考文献

[1]冯双白.图说中国舞蹈史-.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0.

[2]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63.

[3]袁 禾.中国舞蹈-.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45-46.48.

[4]彭 松.中国舞蹈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4.

[5]欧建平.舞蹈美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本文内容由 jiedehe 提供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搜集,仅用于个人学习交流,无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