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

常见问题

初中生常见问题

河南“郑汴洛文艺精品工程”揽胜-舞蹈基本知识

进入新世纪以来,对我国舞台艺术助力最大、影响最深、惠及最广的,莫过于“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项目的实施了。至今不仅已积累起20部精品闪亮地在全国各地轮番上演,其无声的号召,无冕的激励,更使各地党政领导、文化部门、艺术团体以及艺术家个人,无不本着繁荣本地文化的责任感和荣誉心,争相投入以打制精品为目标的创作中去。它的好处在于不是大赛,胜似大赛;不是评奖,胜于评奖;能让国家文化建设上的具体设想,比较可靠地落到实处。因为大赛和评奖尽食也是重要的激励手段,但容易产生并已显现某种有欠健康的弊端:获奖成了某些团体和个人的最终追求,目的一旦达到,全部的努力也告结束,于是便产生创作为评奖,获奖即封箱,接卞来是另起炉灶,进入新一轮的循环往复。

而精品工程的实施,则是对这种现象的有力匡正。它的特点是将创作-获奖―封箱的恶性循环,转化为创作―演出―加工一一再演出―再加工,持之以恒地向着艺术最高境界不断迈进的努力之中。地处中部崛起的河南,对精品的创作便是这样一个强力张帆,击水弄潮,硬性冲刺,志在必成的省份。于是便有了列入省委常委工作要点的“郑汴洛文艺精品工程”的设计和出台;便有了边创作边演出、边演出边修改的郑州市的大型舞剧《风中少林》、开封市的歌舞剧《清明上河图》、洛阳市的舞蹈诗《河洛风》,以及省歌舞剧院的大型情景交响音乐《木兰诗篇》襟联臂挽地陆续问世。这几部戏在河南省人民会堂进行第一轮演出的那段时间,郑州正值深秋,早晚已是冷风砭骨,但前来看演出的人却热情极高。会堂前广场上挤满求票的人熙熙攘攘,剧场内看戏的人掌声阵阵。满大街的演出广告和海报,电视台的报道和追踪,好像不只郑州而是整个河南大地都在沸沸腾腾地随风舞动。

可见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有多么地强烈,也说明这一工程的实施多么及时,多么深入人心。

《风中少林》等四部作品的题材和内容,皆孕于黄河文化的母体,浸透着中原文明的灿烂,负载着厚重的历史信息,蕴涵着浓浓的故土情结,喷薄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自强精神。但东西横向一字排开的郑、汴、洛三地,尽管相距不远,却皆拥有自己震古烁今的旷世辉煌。因而四部作品虽均出自河南,却是河南同时打出的彼此各异的四张文化名片。由于笔者专业局限,对情景交响乐《木兰诗篇》不具备发言资格;对歌舞剧《清明上河图》,也仅能就其舞蹈部分略敢言说,等于是只能对两部半的作品表达观感。

由张守和编导的舞蹈诗《河洛风》,采取的是篇章结构、块状织体。由上古神化传说“洛神”拉开序幕,依次为“龙门之光”、“东都盛景”、“九朝歌舞”、“国色天香”四章及尾声“洛阳情未了”构成。作者仿佛站在邝山之巅,从历史苍烟深处的洛阳开始,让观众随着他的眼睛,顺势而下地一路揽胜,一路撷古,一直看到洛阳今天的如锦如绣―对发生在洛阳的文化现象,以艺术感受的方式作一次温故知新的历史重游。由于洛阳自东周开始即建都直至隋唐,不仅是中国,也是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因而这部舞蹈诗的总体面貌,始终洋溢着一种经世的繁华和皇家气象。第一章“龙门之光”中洛阳的先驱们开凿石窟、打造石像的舞蹈,节奏沉浑,造型凝重,有着大山与大山、石头与石头相互撞击般的坚硬与顽强,充分显示劳动创造文化,创造艺术,创造历史,也创造人类自身的神圣与伟大。洛阳自古多才子,是它华夏文化中心的地位所决定的。据记载,东汉时洛阳的最高学府-太学,常年就学的学生就有三万人。“东都盛景”中主要就是通过这群学子们苦伴寒窗,手不释卷,腑略滔滔,志如鸿鹄的激扬风貌,表现古已有之的尊学重教、文化兴国的社会风习。在历史演进中纸扇已成为文人的一种象征性.符号,因而从他们风度翩翩的扇舞中,分明能感受到华章藻蔚、文采流香的才子风情。最悦人眼球的还是那段女子群舞“河洛鼓韵”,据说舞的素材来自洛阳地区说唱艺术“河洛大鼓”,能将相对静态的说唱艺术,升华为很文气,有品位,又具有观赏价值的动态舞蹈,是一个足资称道的创造。如能将这一舞段按着小型纯舞的结构进行调整,语言上进‘步加工,完全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作品保留下来。从本体的眼光看,如若兑现,这段舞也许是这部舞蹈诗整体价值中的最大收获。

不过,舞蹈诗不具有剧情效果,主要靠舞蹈本身的诗化意境将观众带入唯美的观赏状态,才能完成作品的艺术使命。因此舞蹈诗绝不仅仅是舞蹈体裁意义上的形式概念,从根本上说它应是出神入化的舞蹈精灵。很多舞蹈诗不能让观众感到满足甚至不被认可,症结大都出现在这里,故而这部舞蹈诗仍有求精求善的较大空间。

与某种具有皇家气象的《河洛风》形成对照的是,黄蕾任总编导的《清明上河图》,则彻里彻外地弥漫着平民气息。也许正因为它亲近泥土、亲近乡俗、亲近市井,才更能唤起人们怀乡恋土,思往盼故的情感共鸣。

必须指出,舞蹈在该剧中所占的比例尽管较大,但依然不是主体,而是为北宋画家张择端视名利为粪土、视皇权为等闲、视百姓为上天的伟大人格塑造,为张择端虽不算大起大落,但也曲曲折折的人生经历,也为尽可能地再现千古杰作《清明上河图》画意中的世象百态服务的,也就是说它以文化上的肢炸记忆,为剧情造境,为歌意造景,为人物造情,为平面静止的画意制造立体而鲜活的动感生命。作者根据《清明上河图》所提供的帝都景象、自然风情、市井生态、人物界别等绘画描写,借助主观联想而创造的宋代舞蹈,从始至终采取的是幅度不大,活泼跳荡的节奏,很好地营造了经济、文化、人口皆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大都市东京汴梁是何等的举世兴旺,越世繁华;其世俗人生何等的闹哄哄人声鼎沸,一热腾腾熙来攘往;汴水河上何等的舟衔楫接,风帆不尽;清明时节的汴河两岸何等的嫩柳扶苏,草色如锦,一眼望不到头的生机盎然,还有那群像是来自远郊清明上河的村姑们,其俏皮、天真乃至顽皮的舞蹈,更带有一种野生状态下的纯朴和自然,为喧嚣的市井生活注入了州股别致的意趣和清新。其中异域舞蹈的出现虽然符合历史事实,又企图为这部剧作带来视效上的反差,但近年来在反映历史风情的大型舞作中出现的较多,容易造成大同小异。本人主张如不能达到特别的新奇,莫不如忍痛割爱。黄蕾是位很有见地、很有锐气的编导家,对此何以秉持,再修改时相信她会有一番审慎之下的睿智选择。

被河南人期盼得太久太久,等待得太长太长,千呼万唤唤不出的舞剧,终于在精品工程的催发下,有如沉睡深闺的少女,一夜醒来,打开门窗,春光无限地展露出笑容,亮出身段,向中国舞坛宣告:我来了!人们将铭记这部河南舞剧“鼻祖”《风中少林》;将记住河南舞剧史上零的突破;将记住创造这一历史瞬间的上至领导下至演职人员的功绩;也将记住付出巨大心血的编剧冯双白,编导刘小荷、张弋,作曲家唐建平等人的名字。

中华民族是善良的民族,但也是历经沧桑的苦难民族。《风中少林》就是在进犯挑战和平,邪恶挑战正义,野蛮挑战文明,兽性挑战人性的生死搏斗中,展现我们民族隐忍博大的性格和奋发自强的精神的。男主人公天元为民族自救宁肯舍弃爱情悟禅习武,女主人公素水为中原父老蒙羞忍辱喋血战阵,少林高僧惠山大师为普济苍生而广施至爱情怀,少林武僧们既是佛门弟子,又在关键时刻义无反顾地担当起守护家园的卫土大任一切的一切都像朵朵红梅,在这部舞剧广阔的图景上张扬着美丽的生命绽放。

少林功夫是历史送给今天也是送给世界的心智菁华,它虽然与舞蹈一样同属于人类肢体的动作行为,但又与情感化的舞蹈语言相反,向来就不具有抒情和叙事的功能。能否将两种既存在着机缘又互相排斥的动作类型,像氢氧化合为水一样为剧情服务,是这部作品的成败关键。从呈现于舞台上的结果看,由于舞剧文本已经为武术安排了合理存在的空间,由于编导对武术进行了节奏化、音乐化的有效梳理,并极尽可能地发酵其对于剧情的表意功能,从而不仅使观众看到了少林功夫飞檐走壁的神奇,看到了“少林功夫一出手,扫把板凳处处有”的亮点频现,还让人看到了中华民族性格中的智慧和刚烈,中原人精神中“鱼跃于渊,莺飞于天”的壮志抒张,更让人看到了这部舞剧独有的魅力和独特的风骨。然而也必须看到它的剧情仍存在需要化解和理顺的症结,某些舞段仍需在可视性上尽善尽美,剧的长度也需压缩和凝练。编导对诸如此类之不足,似乎已有心中的预料和谋划。

精品是彩珠,精品是美玉,精品是超越,精品是事物达到纯粹和巅峰的一种状态。愿《风中少林》等四部作品用最初起跑时的强势发力,继续冲顶!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搜集,仅用于个人学习交流,无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