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

常见问题

初中生常见问题

从邢亮的最新作品《觉》谈起-舞蹈基本知识

广东现代舞团在这个周末于小剧场上演《神马来了》的第一套节目,包含了六个舞蹈,其中五个由团员自编自演,而压轴之作,则邀请了舞团的大师兄邢亮出手,编排了一个由全体十二位团员演出的《觉》。

在二十分钟的舞蹈里,纯粹的肢体调度,神秘的音响灯光氛围,演员们洒然飘落于整个舞台,时散时聚,充分展示了邢亮这位中国舞蹈骄子对动作的敏锐和敏感。可能是因为邢亮在退下舞台后,潜心钻研佛理,参悟修行,而且在上周更正式皈依成为在家的佛弟子,以致一种轻盈不囿于物的明晰,丝丝渗透在他的言行和创作中;这支最新的舞蹈《觉》,便让我感到一种在他从前作品中少见的禅意。

我一直关注邢亮的创作历程,从他早期在广东实验现代舞团的作品里就已经察觉,这位舞者对肢体运动的情有独钟。邢亮喜欢解构分析不同的动作,和研究这些动作对身体和情绪所产生的影响,不过,这种以动作为本位的创作路线在不同的时期里,催生了很不一样风格的作品。

虽然邢亮是北京舞蹈学院的毕业生,更先后获得过桃李杯古典舞组别中少年组和青年组的男子金奖,可邢亮最早期的现代舞作品,如《废墟之歌》(1994)、《躲》(1994)、《眼睛》(1995)、《我们》(1995)、《独白》(1996)、《生活研究》(1996)、《春之祭》(1997)和《我要飞》(1998)等,却努力跟过去的传统拉开距离,他会把一些古典舞技巧性的翻腾动作,融进舞蹈里,但动作设计的主体,却总是从他自己身体的萌动出发,通过他对动作独有的领悟力,创造出一种如刀削锋锐,弧线流畅变化中突现菱角的舞蹈风格。这种特有的舞蹈质感,为他赢取了1994年法国巴黎国际现代舞大赛的男子组金奖,也让当年的西方评委们惊呼:中国出现了一个舞蹈神奇小子。

不过,邢亮早期的舞蹈,以动作先行,背后没有太多深刻内容,往往演出时叫人眼前一亮,之后却少了让人回味的空间。1998年,他加入了香港城市当代舞蹈团,有机会接触许多舞蹈剧场的作品,而黎海宁、梅卓燕、林怀民和皮娜·鲍什等,对这一时期的邢亮影响相当大,加上邢亮父亲在这段时间罹患重病,并在2004年离世,更让邢亮迫切地需要用舞蹈来抒发胸臆。《达利与卡拉》(2002)、《镜·花·园》(2004)、《尼金斯基》(2006)都是大型舞蹈剧场作品,从中看见邢亮以舞蹈动作,配合大量布景和道具并调动各种剧场手法,去刻画人生中的悲欢和情欲。在这些作品里,精确和犀利的动作质感还在,不过因为深邃的主题和庞大的制作,使此时期的邢亮显得过分沉重。

也是在这一期间,邢亮对宗教产生了兴趣,尤其是佛家的智慧和生命观,帮助他用不同的角度观看世界和检验自身。大概从2007年开始,邢亮开始认真地去思考和体验各种宗教。我记得曾经在广东实验现代舞团的时期,邢亮也曾跟随我研究基督教,不过他的个性比较洒脱,跟基督教宣扬的救赎观念有点格格不入,反而道家的清静无为和佛家的四大皆空更合乎他的口味,也因此开启了他后来皈依的机缘。

邢亮近期的创作,便开始了重新审视生命存在的意义。所谓生命存在的意义,不是晦涩深奥的哲学理念,而是通过单纯的身体动作,探索生命活在当下的某一瞬间的感受。在2007年开始,邢亮先后替台湾、新加坡、澳大利亚的舞蹈团体和香港的香港舞蹈团、演艺学院等编舞,但我觉得最重要,也最能体现他的真正心态的作品,还是为城市当代舞蹈团编创的《没有主义》(2008)和《六度》(2010)两部大型舞蹈。《没有主义》基础于佛教的空观思想、《六度》则探索密宗所传的人体‘七轮’秘诀:根轮、腹轮、脐轮、心轮、喉轮、额轮、顶轮,每一轮对应着人类对自我身体的神秘感知,而在舞蹈中,变成了千变万化的可以看得见的感应动作。

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没有主义》和《六度》无可避免地显得过于抽象,也确实许多人因为难以企及邢亮的精神感悟层面,而无法进入舞蹈的内核世界。不过,我昨天看了邢亮在2012年初编创的这支舞蹈《觉》,十二位演员在他的调理下,不但展现了富有邢亮特色的弧线锋锐肢体动作,整个编排更如行云流水,起动、延伸、停顿,当来则来,要去即去。演员们扮演着云云众生,千姿百态,最后却同归于一,而世间万事万物也就不过如是。这是洒脱,更是一种禅机,可以让人回味不已。

我已经决定,邢亮的《觉》在广州演完后,将于7月底被带到北京,在“北京舞蹈双周”中上演,让更多中国的观众有机会欣赏这个作品.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搜集,仅用于个人学习交流,无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