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

常见问题

初中生常见问题

[慕羽舞评] 古典芭蕾的世界“基因”与当代活力-舞蹈基本知识

古典芭蕾的世界“基因”与当代活力——中央芭蕾舞团复排纽里耶夫版本《堂吉诃德》

慕羽(舞评人/博士,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舞蹈委员会会员) 

中央芭蕾舞团近年新作不断,无论是原创,还是引进,都让人感到这个日渐国际化的芭蕾舞团勃勃生机。而当获悉中芭要在文化部“2013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上推出鲁道夫·纽里耶夫版大型三幕古典芭蕾舞剧《堂吉诃德》时,一种敬意更是油然而生。因为这次复排不仅是向古典芭蕾经典致敬,还是世界范围内纪念纽里耶夫诞辰75周年逝世20周年的系列活动的组成部分,更渗透了中芭人为纪念这位帮助过中国芭蕾的巨星的一种感恩情怀。

1985年,应杰出舞蹈家戴爱莲之邀,时任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团长和首席编导的纽里耶夫来到北京,为中央芭蕾舞团排演其版本的《堂吉诃德》。改革开放后,中芭涌现出张卫强、赵明华、唐敏、冯英等一批优秀的芭蕾舞演员,加之传奇一般的芭蕾大师亲临无偿指导,经典描红得以成功,增加了与世界顶尖芭蕾舞团对话的筹码。

28年后,由团长冯英担任制作人和总策划,当年扮演《堂吉诃德》男主角的旅加著名芭蕾舞家张卫强担任总监制和总排练,艺术顾问则是纽里耶夫大师的关门弟子、现任维也纳国家芭蕾舞团团长曼努埃尔·勒格里。如此阵容,更使中芭版的《堂吉诃德》获得了经典传承的意义。

纽里耶夫(Rudolf Nureyev /1938-1993)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男子芭蕾舞家之一”,他与“后继者”巴雷什尼科夫、“前辈”尼金斯基等几位二十世纪世界芭蕾界的“男神”各有千秋,而他们的共同点是使芭蕾一次次冲破着女舞者的足尖垄断,芭蕾的男性魅力指数不断地被刷新着,其中有古典韵味的洒脱与浪漫,更有现代气质的勇气和魅力。

即便是古典芭蕾的经典剧目,它依然是“活态的”,可以融入当下芭蕾艺术家对古典芭蕾新的理解。纽里耶夫版本的《堂吉诃德》本身就像是Rudi(朋友们这样称呼他)的写照。他认为创作的关键在于创造出你想表现的东西,还得有一定的观点,而不是一连串突然闯入视线的舞步和变奏。因此,他把原剧中成功的西班牙舞、吉普赛舞等段落保留了下来,又增加了诸多趣味性的争风吃醋、戏谑逗趣和打斗场面,以及月光下男女主人公在旧风车前的浪漫图景等。

古典芭蕾舞剧的“剧情”设置都围绕着跳舞的理由。古典芭蕾十分擅长异国情调的营造,因此,剧中吉他、扇子、响板,典型的西班牙元素一个不少。而优美浪漫的第二幕森林仙子与“梦中情人”的“交响式”女子群舞更是古典芭蕾的标签,既可以表现沉迷幻想的堂吉诃德的奇特梦境,又可以满足观众对于“唯美”的诉求。当然,古典芭蕾舞剧还必须有双人舞,原作中几段西班牙色彩浓郁的双人舞,如第三幕中吉特丽与巴西里奥的“婚礼双人舞”早已成为当今各种国际芭蕾大赛必选的节目之一。

纽里耶夫还对“婚礼双人舞”进一步润色。他效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精确地分配角色,除了打破古典双人舞“慢板-变奏-CODA”的程式之外,还将伴舞队变成了有血有肉的群众,而不只是活布景。这种设计无疑为舞剧表演增加了难度,需要主要人物与群众角色,男女首席与性格舞演员之间密切的合作。

随着这些场景性段落的展开,观众的戏剧情绪被引带起来。“爸爸,他们是谁呀?”,一位小姑娘指着男主人公理发师巴西里奥和女主角吉特丽好奇地问身边的父亲,“那是流浪汉与酒馆老板的女儿”,父亲这样回答。“那些人呢?”小姑娘又指着吉普赛人,爸爸说:“那是看热闹的……”

尽管满台令人目不暇接的旋转和跳跃,习惯看“故事”的中国观众仍然喜欢去“追剧”。只是不知道观众对于名义上的男主角儿不怎么跳舞会不会感到奇怪?的确,骑着瘦马、手持长矛、怀揣着不切实际游侠骑士梦的“堂老头儿”实在不是一个传统的芭蕾主角。

事实上,观众的确不用过多的去想与原著的关系,更不必在意其他人物的准确身份。文学作品中的堂吉诃德已经不再是主角,他只是作为一个陪衬首席男女舞者的“龙套”,塞万提斯文学原著的戏剧结构和人物塑造的深度几乎被取消,只剩下一个堂吉诃德历险的外壳。

不过,纽里耶夫版本最难得的是,剧中,在热情放浪的理发师,以及游走四方怀揣奇思妙想的老骑士堂吉诃德的身上都有纽里耶夫的影子。整部剧贯穿其间的荒诞、幽默、不羁,竟然与优雅、圣洁相得益彰,让人不禁唏嘘,原来痛苦与幸福总是相依相存,就好像最遥不可及的奢望可以瞬间变换为最单纯的“梦境”。巨大的热情和喜剧的精神构成了该剧的特色。以该剧来纪念当年顶着强大压力面对艾滋病痛与死亡的纽里耶夫,是再合适不过了。尽管现实人生充满着种种我们难以预料的焦虑与不幸,竟然也能以喜剧的姿态去面对它。就像在芭蕾舞剧中那“打酱油”的堂吉诃德,虽已不是舞台的主角,但他却是最不可或缺的“那一个”,为作品营造着重要的幽默基调。

几百年来,在芭蕾王国里,男性舞者和女性舞者成了人们心中高贵男人和优雅女人的化身。即便今天,也是如此。因为这种美是永恒的。值得一提的是,纽里耶夫版的舞剧《堂吉诃德》,高贵中多了一份野性,粗犷中还存有一份细腻,优雅中更平添了一份热情。

在掌声、欢呼声和现场伴奏的音乐声中,中芭首席主演朱妍和年轻的主要演员马晓东每一次飞身旋转与跳跃都有观众啧啧称赞。中国观众是非常可爱而友好的,他们为每一个独舞甚至群舞演员鼓掌,为他们无伤大雅的一个小失误揪心。如今的中芭已经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中国气派”绝不只体现在“民族化”和“本土化”的作品中,还体现在对每一部经典剧目的自信诠释中。

芭蕾早已是一种国际性的舞蹈语言,其骨子里就有着世界主义的基因。芭蕾舞剧《堂吉诃德》是1869年由旅居俄罗斯的法国芭蕾大家彼季帕创作的第一部西班牙风情的作品。约一个世纪后,又由一位原籍苏联极具叛逆个性的英国著名芭蕾偶像带进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进而风靡世界舞坛。1985年,纽里耶夫又将其带到中国,成为中芭的保留剧目和舞团成熟度的试金石。

今日,重新在现场体验中芭版的《堂吉诃德》,不仅能让人重忆纽里耶夫,更能体会咂摸出年轻中芭演员的多元魅力。就像“堂吉诃德”这个不断转换的符号一样,其象征意义也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搜集,仅用于个人学习交流,无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