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

常见问题

初中生常见问题

中国幼儿舞蹈二十年的发展与现状-舞蹈基本知识

  今天,儿童舞蹈艺术呈现一片欣荣的气象,蓬蓬勃勃形势喜人。然而,作为一种艺术门类的学科建设依然有许多事情要做。中国新舞蹈艺术的成长、发展与祖国同龄,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儿童舞蹈则是刚刚起步,也属少年儿童。儿童舞蹈艺术既是一个专门的学科,就应该有它独特的艺术规律,或是有规律可循,应该有其理论和实践。它既不同于成人舞蹈,但又同属舞蹈艺术范畴。本文只是以中国儿童歌舞学会成立前后十年所做的工作为依托,思考当前儿童舞蹈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抛砖引玉,以期就教于专家、学者和同行。

中国儿童歌舞学会成立之前的十年

二十多年前,我从专业剧团的舞蹈演员调到文化部少年儿童文化司工作,曾有一位领导对我讲,做儿童工作的同志要有“磨破嘴,跑断腿,汗水加泪水”的精神。言下之意是做儿童文化工作的同志首先要有热情,要能吃苦。那时,在主要解决温饱问题的前提下,“孩子的事”以及孩子的文化艺术教育并不被社会和家庭所重视,能在少年宫里学跳舞的孩子应该是“小贵族”了,还有可能再加一句“轻浮”。

1981年,党中央书记处召开了儿童和少年工作座谈会,会议指出“全党全社会都要重视和关心儿童的健康成长”,并建立了全国性的少年儿童工作协调机构。 1982年,文化部组建了少年儿童文化司,由文化部、教育部、广播电视部、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八部委组成的全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委员会的办事机构也设在文化部少年儿童文化司。从此,少年儿童文化艺术事业便打开了局面,舞蹈在孩子们中间广泛地开展起来了。这一时期的儿童舞蹈艺术空前繁荣,硕果累累,成绩显著。许多成果都是建国后的“首次”。有几件大事应该回忆:

一、1982年,文化部、全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委员会、中国舞蹈家协会等单位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全国儿童歌舞座谈会,来自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8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主要讨论的三个问题:怎样认识儿童歌舞活动的意义;怎样认识儿童歌舞的形式;怎样认识儿童歌舞的教材。

二、1983年,文化部、全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委员会、中国舞蹈家协会、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教育局、北京市总工会等单位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北京地区幼儿舞蹈师资短训班。考虑到城市与农村的特点,分两期举办。共有176名学员参加了学习。

三、1984年,文化部、教育部、广播电视部、铁道部、团中央、全国妇联、全国总工会、全国少年儿童文化艺术委员会、中国舞蹈家协会等单位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全国少年儿童歌舞(录像)比赛。共有350个节目参加了在北京的总决赛,其中舞蹈《采春笋》、男孩群舞《抓泥鳅》,小歌舞《美丽的小孔雀》,小舞剧《司马光打缸》,歌表演《骄傲的零》、朝鲜族双人舞《小勇南和小蜻蜓》和苗族独舞《芦笙舞》等32个节目获得一等奖。1989年举办了第二届。

四、1985年,文化部少年儿童文化司、中国舞蹈家协会联合在江苏省溧阳县召开了全国少儿舞蹈创作座谈会。研究和探索:如何表现新时期少年儿童的精神风貌、塑造少年儿童典型形象;如何体现少年儿童情趣和特点,克服成人化、概念化的倾向问题;如何发展少年儿童舞蹈多样化与民族风格等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曾是那一时期儿童舞蹈创作的指导思想。一些专家提出儿童舞蹈的规律特征应从不断的艺术实践中逐渐认识。视野要更宽泛一些,包括选材、结构和语汇,不应急于下定论,因为刚刚起步,框框多了反而会束缚手脚。此外,会议呼吁应在基层中培养一支儿童舞蹈创作和理论队伍;提出在儿童舞蹈训练教材中应摆脱成人的训练模式,注意儿童心理、年龄阶段和儿童情趣。

五、1986年至1988年,文化部少年儿童文化司、中国舞蹈家协会连续3年分别在北京、大连、成都举办全国少年儿童舞蹈培训班。每期由各省选派1至2名学员参加学习,主要费用由文化部负担,甚至到北京地区的公交车月票。培训班主要是探索儿童舞蹈创作和教学规律,其目的是为各地区培养专业骨干,当时比喻为“母鸡下蛋”式,要求参加培训班的学员回到本地区再举办当地师资培训班,这些人日后在各自省里已是中坚力量。

六、在进入90年代新形势下,于1991年1月,又是文化部少年儿童文化司同中国舞蹈家协会联合在云南大理召开第二次全国少儿舞蹈创作座谈会,有100多名儿童舞蹈工作者出席了会议。明确了坚持主旋律、多样化的创作思想并总结出儿童舞蹈要具有时代特点,民族特点和儿童特点,至今已变为全国儿童舞蹈的普遍运用的理念。

七、每年“六一”期间,由文化部、全国妇联共同选调部分省市的优秀节目进北京,在中南海汇报演出,以推动各地儿童文化事业的发展。

在这些诸多的成果中,应该提到一个名字:陈云富。一是文化部组建少年儿童文化司时他由中国歌剧舞剧院调来任艺术处处长,许多工作他都是主要的策划和实施者。二是成立中国儿童歌舞学会他是会长,学会的许多工作也是由于政府的职能转变而延续下来的。由于工作的十分投入,他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儿童文化事业,也因为他从小学习舞蹈,以至更加的热爱儿童舞蹈。从此,走上了一条不归的路。

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这10年里,儿童舞蹈艺术迅猛发展。全社会都积极的行动起来,社会给与孩子们参加艺术活动的空间大了,孩子们学习艺术的机会也增多了,家长已经主动的将孩子送去学习艺术。国家政府的职能转变,政府由“办文化”转为“管文化”,大量的组织工作将由民间来办,政府协调管理。1993年,在陈云富等同志的精心筹备下中国儿童歌舞学会成立了,并在深圳市召开了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

中国儿童歌舞学会成立之后的十年

1993年至2002年,中国儿童歌舞学会在成立的这10年里,为中国的儿童舞蹈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继文化部等单位主办的84、89年两届全国少年儿童歌舞(录像)比赛之后,中国儿童歌舞学会与中国舞蹈家协会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了“我们爱祖国、我们爱香港”《96——97全国少年儿童舞蹈汇演》;组织多次学术研讨会;组织各地之间的交流;组织中国儿童歌舞学会艺术团参加国际艺术节;接待外国儿童艺术团来华演出;组织与香港和澳门地区的文化交流等等。1989年应香港云海艺术团总监陈起馨先生的邀请,中国儿童歌舞学会组织了95人的儿童艺术团参加由香港特区政府临时区域市政局主办的国际儿童艺术节。在艺术节期间还组织了内地儿童舞蹈录像展播;内地儿童舞蹈图片展;内地儿童舞蹈训练展示和中华少儿舞蹈研讨会。尤其是儿童舞蹈图片展,展示了我们党和国家三代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同我们小演员合影留念的照片,进一步说明了党和国家历来很重视儿童歌舞艺术的发展,给海外人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6年和1999年应澳门少儿艺术团颜展红女士、梁富祥先生的邀请,组织北京、辽宁、广东会员代表赴澳门参加同香港等地少儿舞蹈工作者庆祝建国50周年、迎接澳门回归祖国少儿文艺汇演观摩及跨世纪内地、香港、澳门少儿舞蹈研讨会。这几年学会的工作红红火火,在社会上,在同行里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2002年,对学会和我来说都是特别难忘的。虽然我从事儿童舞蹈工作是在80年代初,很长一段时间又是陈云富老师的兵。但是,真正接触学会的工作是这一年。我从北京舞蹈学校毕业分配到中国歌剧舞剧院时,他教我学演舞剧《宝莲灯》的沉香,我学着舞蹈也学着做人。我们在剧院里共舞10年,我一直叫他陈老师……可是这一年,他对我说,自己有些累了,希望我能来学会与他共事。

春天的时候,学会在杭州召开了全国儿童舞蹈艺术教育研讨会,这也是儿童舞蹈领域应用学科建设的“首次”全国性的专题研讨会。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儿童舞蹈教师,长期在教学实践中默默无闻的辛勤耕耘,不仅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而且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这些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教学经验乃至形成的教材,都是儿童舞蹈教学的宝贵财富。为加强各地区儿童舞蹈教学的相互借鉴和交流,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做了充分的准备,会议开得生动且有实效。与会同志认为训练应从培养儿童兴趣入手,强调启发式教育,突出教育中的个性培养。应把儿童舞蹈教育的目标,从过去面向少数尖子人才,转移到面向更多的孩子,并强调重视社会与经济两个效益。儿童舞蹈艺术教育的教材,应发挥各地区儿童舞蹈教学优势,突出地域教学特色,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多民族的儿童舞蹈教学教材。

这一时期,全国各类的儿童舞蹈比赛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学会的工作主要是儿童舞蹈的学术研究。但是,活动也要搞,要有特色。8月中旬中国儿童歌舞学会、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政府在厦门共同主办了中华民族儿童歌舞周。有内地24个城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30只少儿艺术团,近千名小朋友参加。活动丰富多彩,组织的非常成功。如组织多场比赛和颁奖晚会;组织内地儿童和港澳台儿童的大联欢;组织化妆“踩街”;组织儿童到海军基地、敬老院、学校、企业慰问演出;组织学术研讨会等等。这么大的活动,如此多的内容,确实操心、劳累。从开始策划到最后实施,陈老师一直是认真——认真——认真。他说孩子的事无小事,责任重大,不能有一点闪失。

在我的记忆中,使人最难忘的是2002年的厦门,天热无雨。中华民族儿童歌舞周的活动一天天的进行着,闷热的天气和紧张的日程使陈老师瘦得很厉害。他来厦门的火车上就一直“胃”疼,一天天的忍着,每天很少吃东西。大家整天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也很少能静下心来问问他。他时不时要蹲一蹲来解痛,还说:胃疼,没关系,你们忙去吧。当疼的他拿一个硬的东西顶住痛处时,我们都想起了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他也只是笑一笑。参加活动的各地老师,甚至厦门的接待方都不知道他一直“胃”疼。每当他去各代表团驻地看望老师和孩子们,或是各地的老师来看望他,陈老师总是笑得那么灿烂。 

最后一天,活动结束了。他实在支持不住了,请厦门的一个学会会员魏庆佳悄悄地陪他去了医院。他真的病了,不是胃,是肝上长了东西,情况很不好。回北京的第二天就住进了医院。当大家知道陈老师的病是谁都不愿想的肝癌时,所有的人都很难受。而且,他同样也没有逃离“三个月”的生死怪圈。

在儿童舞蹈领域里陈老师是我最为敬佩的一位长辈。香港舞蹈团体联会主席陈起馨先生和同仁从香港赶来看望陈老师,陈起馨先生直言:陈云富是个好人,我们大家爱戴他、尊敬他。对于陈老师,大家一致敬重和钦佩的是他的人品、境界和气概。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陈老师是一个很有原则,特别认真的人,可不计较者他不计较,大处出入则决不含糊。然而,这只是他的外表,其实他是一个非常平易近人,甚至是一个有求必应的“大好人”。哪怕是一位普通会员,从外地来北京有事找他,他都会热心相助。他从来是替别人着想,永远是照顾他人。学会能有今天,能有如此的号召力、凝聚力,一定有他的个人魅力。他为中国儿童歌舞学会乃至中国的儿童歌舞事业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幸的是:三个月里,我们眼看着陈老师慢慢地憔悴,特殊治疗对他已不起作用,他终于连一碗粥也喝不下了。这时看望他的人越来越多了。偶尔他觉得好一点儿的时候,就会嘱咐一些学会的事情。临终前几天,他曾满怀期待的对我讲述着学会事务与机关工作的不同,学会未来的发展。并回忆着许许多多往事……

80年代,我们在文化部工作时经常一同出差,一次我们去外地山区看农村孩子们的演出,演出是在一个非常简陋但很整洁的礼堂进行的,演出很成功。我们深受感动,一是孩子们的纯朴可爱,二是老师们的执着可敬。在休息室里,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刚刚发生的故事。演出前,一个小朋友突然哭着对老师讲:我的裙子没有了。原来小朋友上厕所时不小心尿到了裙子上,裙子给冲掉了。怎么会呢?因为裙子都是用纸做成的。老师又很快的做了一条裙子,小朋友笑着上台表演了。听完故事休息室里很安静,没有笑声。这时,陈老师请那位老师找来了那个小朋友,他蹲下身凝视着她,激动地将小朋友猛然抱起,满含热泪。当我接过小朋友时,看到她的老师早已是泪雨滂沱 。

送陈老师走的那天,来了很多人。现在想,幸好有那三个月的时间我们大家陪伴着他,否则我们一生都会良心不安的。

这一年的工作

2003年是学会成立十周年,原本要举行一些活动纪念这不平凡的十年,以缅怀老会长,但不可抗力的“非碘”使大家一事无成。学会的同志们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2004年。

年初,汕头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潘壮勇来北京。他是陈云富老师的老朋友,以前一直在文化局工作,他们是在儿童文化工作战线上共同战斗过的战友,感情很深,经常帮助陈老师和学会。现在刚刚调到广电局,痴心不改。也正是这一天决定了中国儿童歌舞学会这一年。

2004 年5月,中国儿童歌舞学会、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汕头市广播电视局在北京共同主办了中国少年儿童舞蹈(录像)比赛。本次活动的宗旨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繁荣儿童文化艺术事业,提高儿童舞蹈创作水平,加强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儿童间的了解与友谊。背景是:贯彻新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采取积极行动,普及儿童舞蹈艺术教育,提高儿童素质教育水平,自觉肩负起紧迫光荣的历史使命。此次活动得到各省、区、市的支持和校内外教育机构、艺术团体、专业人士及广大舞蹈、音乐教师等创编人员以及少年儿童的积极响应和参与。聘请游惠海、潘志涛、陈起馨、田静、杨书明、贾乃正、张守和、李永琦、郭宝贤、徐秋萍、黄文萱、白玲、王珍珍、李银生等十余位舞蹈和儿童舞蹈专家、学者、编导组成评审委员会,对参赛作品进行初评、复评和终审,本着严肃认真的原则,评出一、二、三等奖、优秀奖,单位组织奖。

同年7月24日在汕头市电视台隆重举行中国少年儿童舞蹈(录像)比赛颁奖晚会,向获奖单位、个人颁发证书、奖牌;同时部分获奖节目演出。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张旭司长、刘波处长,文化部社团管理中心马俊英处长,中国舞蹈家协会顾问游惠海、副主席刘敏,中央电视台少儿中心主任王英,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熊家泰和汕头市的有关领导出席了颁奖晚会。

7月25日组织参加汕头颁奖晚会获奖单位的小演员集体乘“大巴”赴深圳市,参加中国儿童歌舞学会、深圳市福田区人民政府、深圳市群众文化学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中外少年儿童艺术大联欢”活动。邀请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以及亚洲部分国家儿童舞蹈团参加。创造了一个团结、平等、和谐、快乐的两岸四地和亚洲儿童艺术交流的环境与机遇。从这一侧面展示出,增进友谊与了解,沟通情感,交流艺术,共同构筑本民族和世界先进文化的生动局面。表现了我国深入扩大改革开放所呈现出经济、文化繁荣的景象。有力地提高了国家和城市形象的国际影响。中国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副主任李刚同志特意赶来出席开幕式,看望小朋友们。

“十一”期间,为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中国少年儿童舞蹈比赛和论文比赛颁奖大会。

本次儿童舞蹈比赛有以下收获和特点:

第一,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普及性。报名参赛的单位有近20多个民族,覆盖我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队系统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共有370多件作品入围、获奖。

第二,作品内容广泛,题材丰富,形式多样,立意清新。表现了新时期我国广大少年儿童,努力学习、积极向上和朝气蓬勃的崭新精神风貌,展现了他们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美好的心灵,既有理想又有梦想。作品几乎涵盖了各个舞种、体裁和艺术风格。编导能从各民族、本地区的现实生活、自然景观及各年龄儿童心理、生理特点,思想、生活情趣中吸取素材,挖掘主题,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成功或比较好的塑造舞蹈形象。甚至作品具有质朴、清新、生动、活泼,富有童趣的儿童舞蹈美学品格。

第三,重视舞蹈音乐创作与选用。参赛相当数量的儿童舞蹈作品,音乐形象准确、贴切,按舞蹈结构、场景、气氛,特别是根据形象特征需要,丝丝入扣地进行旋律、节奏、和声、配器、音响的合理组合。特别是作曲家重视了儿童舞蹈贴近儿童性格的意境的描写,在音色与配器上避免了过重、过强的偏颇倾向,善用几件乐器,效果极佳,值得倡导。

第四,不少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底蕴。编导重视坚持对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继承,在参赛作品中有突出表现,这值得我们提倡。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底蕴丰富,学之不尽、用之不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要永远继承、发展与创新。当然,我们也要学习东、西方外国舞蹈。如芭蕾舞、踢踏舞、现代舞等。事实上,参赛剧目都有这些形势的作品。 

第五,作品还表现了孩子们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和地球环境的主题。作品反映了将自己融入到美丽的大自然中。如绿化祖国、家乡、城市;体现了对动物、植物的珍爱、同情。并与之建立亲密关系与美好情结。这种对生命家园、自然生态的关切,是儿童舞蹈艺术永久的主题。

第六,编导开始重视从审美的角度,审视、判断和设计作品,努力创作力求取得比较完善的整体艺术效果。说明编导、教师们的理论修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了,视野开阔了。

本次比赛,在参赛节目要求方面我们特别提出:

提倡反映当代儿童生活,富于时代精神风貌的作品。目的是要求创作者要深入儿童生活,有句老话叫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这在当今仍不过时,仍是真理。要创作反映当代儿童生活的作品需要积累生活,提炼生活,认识和把握生活。一个时期以来,一个有目共睹的现象是我们无法回避的,即反映当代儿童学习生活的舞蹈比较少,因为它是“现在时”,编导对题材的把握,舞蹈语汇的提炼,都常常是吃力不讨好。然而,本次比赛,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生活学习状态,启发人们对儿童问题思考的作品,不仅得到了关注,而且产生一批佳作 。

在这次评选过程中,我们特别邀请著名的舞蹈理论家田静前辈担当评委工作,他另一个主要工作是在这370多个作品中提出16个参加汕头电视颁奖晚会的节目方案。比赛结束,所有的目光集中到他的身上,这“老家伙”真可谓“老谋深算”,他完全领悟比赛宗旨,拿出的方案滴水不漏,一致通过。其中,解放军总政治部小红星幼儿艺术团表演的舞蹈《敬礼!我的爸爸》,南京小红花艺术团表演的舞蹈《小雨伞》,深圳市沙头角中学表演的男子群舞《军训前夜》,应该是在幼儿组、小学组和中学组中反映当代少年儿童生活的舞蹈精品。这不仅标志着艺术源于生活又融于生活的本色再现,更大的意义则在于它们紧紧扣住了时代的脉搏,体现时代的精神,展示出少年儿童阳光灿烂,积极向上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

下面选择两个作品分析,也是实话实说。

在一些反映当代少年儿童生活的作品中,最为醒目、最具有震撼力的便是《军训前夜》。

首先是编导对学生生活的关注。说到《军训前夜》的创作,不能不先说到编导蒋立秋。他是一位非常勤奋好学,永远追求的儿童舞蹈编导,近年来可谓是“多产作家”,成功率也高,以创意好而名声在外,在选择题材上有独到之处。《军训前夜》的选材就很有代表性,紧扣了时代的脉搏。军训是学生入学之前的“必修课”,部队里铁一样的纪律,艰苦的训练,严格的管理以及对学生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舞蹈描写一名中学生在参加军训前一晚的心理活动过程:先是因为兴奋和担心第二天的军训会迟到而久久不能入睡;入睡后梦见自己在部队里冲锋陷阵、勇往直前,已是一名出色的军人了,他站在军旗前庄严行礼时无比激动和自豪;清晨,当集合号吹响时,他还在梦中而真的迟到了。编导在创作方式上采用了两种互为补充的策略:一种是梦想的展示,另一种是理想的追求。巧妙地将处在多梦时节的少年梦想和崇高理想联系在一起,达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又没有摆出一种灌输教育的姿态;在舞蹈编排上采用了“A—B—A”的叙事结构方式,运用情节简明,情感激烈的对比手段表现主题。以质朴、阳刚的舞蹈语汇,激昂、完美的技艺表现塑造人物。应该说《军训前夜》是当代中学生男子舞蹈中的精品。

如果说《军训前夜》为代表的理想主义的题材给与我们极大的震撼,那么展示关注残疾儿童题材的作品《小雨伞》却给与我们温馨的抚慰。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当人们浮躁而又越发急功近利的特殊心态处处显露时,一把《小雨伞》让人们感受到人间的温暖,道德的回归。

在历届儿童舞蹈比赛中,都会有一些对社会中弱势群体命运关怀的作品。《小雨伞》的编导陈惠芬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专业舞蹈编导,她对生活、对舞蹈、对儿童的认识已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小雨伞》追求的是细雨无声的温馨和滴滴润物的抚慰。它的故事情节并不强,描写放学回家路上下雨了,一把把“小雨伞”帮助轮椅上的残疾小朋友。在情节设置上,也没有一些悲剧性因素在里面,但却清晰透彻地展示了丰富的人类情感世界。事实上这种情感也会影响人的思想和灵魂,也能体现出一定的思想性。在人们平凡的生活中就蕴藏着情感的美,只有编导细心观察,认真地捕捉,作品中的情感之美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这无疑来自创作者对生活挖掘的深度,对生活理解和感受的程度。

《小雨伞》在创作上更是有独到之处,首先舞蹈语汇清新、自然,而且没有玩弄技巧;舞蹈音乐旋律恬美、亲切。在舞蹈编排上也有精彩之笔:下雨了,“小雨伞”组成了两排林荫小路,小轮椅在树阴里昂首阔步,时而一排小树,自由穿行;时而弯弯曲曲,曲径通幽。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小朋友们对残疾儿童的爱;雨停了,天边出现一道彩虹,轮椅上的残疾小朋友那起了彩笔,将天边美丽的景色、小朋友们纯真的爱心和幸福的这一天都画了下来,刻在了心里。展示残疾小朋友积极、乐观的个性,同时折射出一种坚韧、豁达的民族性格。

还有一些作品如《乒乓拼》、《小博士》、《圆圆的梦》、《北京童谣》、《蚝仔煎》、《丹顶鹤的故事》、《窗花乐》、《葵花的孩子》、《绿茵小子》、《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让我们轻松轻松》、《编花篮》、《俺村来了放映队》、《回家路上》、《鬼马小猪映印本》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当代城市儿童的生活情趣和精神风貌。

由学会主办的首次中国少年儿童舞蹈论文比赛,自2004年2月至8月历时半年经征稿、专家评选、终审,已于9月份结束。应征入选获奖论文99篇,分获一、二、三等奖。这是近年来我国儿童舞蹈创作、教学和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它标志着新时期老中青,以中青年为主的一代儿童舞蹈理论队伍已逐渐成长、成熟起来。

这次论文比赛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内容选题比较广泛,大体涵概了儿童舞蹈创作的最新经验总结与理论认识;对当前各年龄段儿童舞蹈教学富有个性化多种方法的探索与尝试;儿童舞蹈多层面专题的研究思考与理论阐释;儿童舞蹈教育与儿童素质教育的关系与实践,以及社会功能等。

二、从获一等奖的论文看出,有理有论,是儿童舞蹈实践经验到理论认识的提升;论点明确,逻辑清晰。如袁伟总结的《舞蹈教学的美感氛围教学法》比较细致和系统的总结出舞蹈教学的特点;美感氛围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舞蹈教学中美感氛围的创造。又如刘敏的论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试谈校外舞蹈教育与审美能力的培养。文中讲到:校外少儿舞蹈教育不是培养舞蹈家,是让更多青少年在校外舞蹈学习过程中培养和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舞蹈基本素养。

三、对当前儿童舞蹈发展的状况有新鲜、独到和普遍意义的见解。如颜容璇的《充分发挥和运用舞台实践的教育功能》;李小青的《谈中学教育中的舞蹈教育》;黄蓉、浦天亮的《心性 个性》;来燕的《从“小鸡抓老鹰”中得到启示》;陈晓琳的《如何走出少儿教育的误区》;孙琳娜的《少儿舞蹈中男孩奇缺的思考》;何慧萍的《多媒体课件在舞蹈活动中的应用》等都很有见地。

四、有两篇关于农村儿童舞蹈活动的论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篇是赵晓芝的《试论少儿舞蹈在农村道德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另一篇是罗熙娜的《泥娃娃的舞鞋怎么穿?》。前一篇讲到儿童舞蹈在农村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后一篇就目前广大农村儿童舞蹈现状堪忧。特别是对于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地区儿童舞蹈普及状况亟待改变,呼吁社会和广大儿童舞蹈工作者都应关心广大农村儿童的舞蹈教学与普及。这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它向从事儿童舞蹈工作的同志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明年的思考

通过这一年的工作,我们收获很大。但是,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从事儿童舞蹈事业的同志们思考:  

一、坚持审美教育是儿童舞蹈教育的宗旨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党全社会更加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的新形势下,素质教育尤为重要。素质教育比较应试教育在量化结果上不同,目前很难界定素质教育评判标准。但是,绝不能质疑它的重要,更不能放弃。美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近代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蔡元培曾大声疾呼“:文化运动不可忘了美育。”

在道德教育中,教育方法如果呆板或简单化,效果会不理想。在强调系统的理论讲授的同时,还应注意教育方法的多样化,运用形象教育和抽象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理论教育中穿插审美教育更能唤起学生的热情,因为道德情感和审美情感是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的。我们常常有这样的体会:每当高唱国歌的时候,胸中就会涌起强烈的爱国热情。的确,在道德教育中辅以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无论是舞蹈、歌曲,还是戏剧、诗歌总能起到以美辅德的作用,使美在人的头脑中形成有血有肉的直觉形象,激起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热情,唤起受教育者积极、健康、乐观的思想感情,使人们脱离低级趣味而逐渐迈向高尚的道德境界,追求更高更远大的理想——共产主义。

儿童舞蹈教育作为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应该自觉肩负起紧迫光荣的历史使命,永远热爱儿童、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职业,努力提高自己的全面修养和专业能力。做“德艺双馨”的光荣的儿童艺术工作者。

二、坚持儿童舞蹈面向广大儿童的方向

儿童舞蹈艺术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以步入大雅之堂。现已成为剧场艺术和电视晚会的保留节目。然而,追求剧场艺术并不是儿童舞蹈唯一目标。这次在深圳市举办的中外少年儿童艺术展演活动,突出的特点是儿童舞蹈从剧场艺术走向社区。深圳市文化局的杨素贤处长,她同时还兼任中国儿童歌舞学会的副会长,也是儿童文化战线上的老战友,是这次活动的主要策划者之一。她安排所有的代表团在深圳市的13个社区同时演出,以及在深圳市区举行大巡游,得到了深圳市民的积极响应,场面热烈。如此大的规模和如此好的效果都是首创,杨素贤副会长为此付出的辛勤劳动也得到了大家的赞誉,儿童艺术走向社区这一壮举在今后还应该发扬光大。儿童舞蹈的主要战场就应该是在社区和校园,我们还应该鼓励创作孩子们喜欢看、喜欢跳的舞蹈和便于在校园里普及的集体舞,这些会比“考级”更得人心。

另外,在创作上今年我们曾提出鼓励艺术创新、儿童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和内容。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我们将1984年首次举办的全国少年儿童歌舞(录像)比赛与今年的中国少年儿童舞蹈(录像)比赛相比较。1984年,共有350个节目参加了在北京的总决赛,32个节目获得一等奖 ,其中舞蹈类19个,小歌舞8个,小舞剧2个、地方戏曲改编2个、诗表演1个,纯舞蹈类节目占60%,其它形式占40%。今年共有370个节目参加了在北京的总决赛,获得一等奖的节目100%为纯舞蹈类的剧场艺术。其它“另类”早已被淘汰出局。记得在筹备成立中国儿童歌舞学会时,关于“歌舞”还是“舞蹈”有过讨论,选择“歌舞”是因为要突出孩子们的天性,还有是尊重了吴晓邦前辈的意见。儿童舞蹈发展到现在这种状况其实是有些特殊的,原本一个孩子们自娱自乐的纯业余的表演形式,现已发展到准专业水平的剧场艺术,它对于儿童舞蹈的学科建设及形成自己的实践和理论都起到推动作用。然而,我们在欣赏阳春白雪的同时也希望有更多孩子们喜闻乐见的自娱自乐的舞蹈形式出现。中国儿童歌舞学会是文化部主管的全国唯一的研究儿童舞蹈的学术团体,这也决定了它的工作性质和任务。我们不能跟着感觉走,应该在以后的工作中引导、提倡、鼓励儿童舞蹈老师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希望儿童舞蹈老师们更多关注普及工作和广大的农村儿童。

三、坚持儿童舞蹈体现当代儿童精神风貌的创作方针

今年,我们在儿童舞蹈体现当代儿童精神风貌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尤其在反映当代城市儿童生活的舞蹈中有所突破,出现了一些好的作品,但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坚持下去。然而,运用少数民族舞蹈表现当代少数民族儿童生活和精神风貌的作品也应该大力倡导。如新疆维吾尔族的《佳娜尔的梦》,广西壮族的《歌娃娃》,云南景颇族的《雨林中》,贵州苗族《山妹》,四川羌族的《云云鞋》,广东黎族的《落雨大》,潮汕民间舞《戏狮》内蒙古的《跳动的心弦》、《牧童》等等。

四、坚持儿童舞蹈思想理论建设与学术研究

打牢理论基础加强理论支撑,是保持儿童歌舞充满生机与活力,健康发展的又一重要保证和经验。经大家努力,学术理论工作也取得明显进步。首次举办儿童舞蹈论文比赛并获得圆满成功,初步建立起年轻的理论队伍。在舞蹈信息报的“绿草地”专栏,发表理论和学术报道文章11篇,在组织培训班、研讨会时邀请十多位京内外专家和著名儿童舞蹈编导出席,这些做法都有利的推进了理论学术工作的发展。但是,在儿童舞蹈理论建设方面,我们只是刚刚起步。理论队伍还不够壮大,理论水平还有待提高,理论成果也不丰厚,我们要有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精神,努力学习。我们提倡儿童舞蹈编导学点哲学,特别是要重视学习美学、文艺学、心理学和舞蹈史论。要学会欣赏和评论作品,善于动脑子,经常写文章、写心得、写论文,实际是将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深化一步提到理论,达到提高全面思想艺术素质。为将儿童舞蹈的理论队伍建立的更加强大,成果更加辉煌努力工作。

关于中国儿童舞蹈二十年的发展与现状,我在这里只是就中国儿童歌舞学会成立的过程做了一个“流水账”式的阐述,并不全面可能是“只因身在此山中”吧,而有一些个人的情感在文中,也是真情的流露。至于中国儿童舞蹈的发展与现状思考,我期望能和广大同仁继续下去,集思广益,团结一心,为创造儿童舞蹈艺术更美好的未来而共同奋斗。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搜集,仅用于个人学习交流,无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