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

常见问题

初中生常见问题

对当前一些舞蹈创作的几点感受及建议-舞蹈基本知识

摘要:为切实搞好舞蹈工作,针对现在部分舞蹈作品的编排及表演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特别是针对民族舞蹈工作提出必须“从民族中来、到民族中去”的建议。  关键词:舞蹈;起源;民族;限制;采风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文化艺术也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特别是舞蹈艺术出现了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好节目、好作品层出不穷,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了丰富的视觉盛宴。但在丰富的舞蹈节目中也存在“信手拈来”的动作拼凑或舞蹈动作太注重突出“剑走偏锋”的创作理念。

以下针对当前一些民族舞蹈节目的创作存在的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节目寓意不清,主体创作“抒情”不准确

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舞蹈大赛中有一个节目,在这个节目中,演员的基本功和动作都很棒,且为独立参赛,感觉很好,但在表演中却越来越让人看不懂,舞蹈动作与舞蹈名感觉基本不沾边,是一种典型的靠杂技技巧组合动作堆积而成的,以致两位评论席的老师对于舞蹈所表现的形式产生争论,争论的竟是舞蹈本身所表现的是什么。这不禁使我们对舞蹈的本意产生疑问:舞蹈是什么?舞蹈又是干什么的?

从舞蹈的起源来说,它是抒发情感的一种艺术演变,是一种艺术与情感的结合,它靠动作抒发情感、靠情感来影响动作。舞蹈创作者应该摈弃“一个人的行为不是表达自己的本意”或者“一个人的思想与所表达出来的行为不一致”的思想。

舞蹈本身也不能脱离艺术的根本,当然舞蹈是分“叙事”性的和“抒情”或“意境”性的,舞蹈的抒情不能脱离“叙事”这一主题,它们虽各有偏重但也有互融性,叙事性的舞蹈也有情感的抒发,抒情和意境性的舞蹈也要有自己的主题。一个好的舞蹈作品要把情绪传导给观众,让观众情绪能随舞台的变化或喜或悲、或激动、或清新,这才是艺术的根本。

二、民族舞蹈的创作形式过于创新、借鉴或引用,缺乏特色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正确对待个性与共性的问题。个性是建立在共性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个性与共性相悖,那它就不能算作这个共性里的一支。

张继刚在《限制是天才的磨刀石》中提出:“当前艺术创作中存在一种倾向,即创作者经常抱怨创作中不够自由,限制过多,没有限制就没有风格,没有限制就没有独特,没有限制就没有经典。”我认为,他所提到的“限制”指的是风格上的限制。表现在民族舞蹈中,就是不能脱离舞蹈所表现民族的民俗、民风的特点。如藏族踢踏舞的基本特征是:松胯、弓腰、曲背,舞者的重心比较低,在胯部或胯部以下,这一体态特征是劳动者为减轻体力负担的自我身体协调。此外,膝部连续不断、有弹性的颤动和屈伸,形成了藏族民间舞蹈“无屈不成动,欲动必先屈”的动作规律。舞者上身随重心的变化而自然晃动,在整体形态上给人以奔放、稳重、随意、潇洒之感。藏族踢踏舞千百年来绵延不断、世代相传,其风格特点是对高原农牧文化、宗教文化与劳动生活相融合的生动写照。它保留着淳朴的乡土气息,深深地寄托着藏族人民的理想、愿望,象征着藏族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爱尔兰踢踏舞以快速的节拍和侧面行进的舞步风行全世界。爱尔兰踢踏舞舞者的重心始终保持在上提的状态,同时,爱尔兰踢踏舞的动作比较轻快,整个身体是挺拔、向上的,下肢的动作幅度相对较大,舞者上身几乎没有动作,双手自然下垂,贴于髋部。试想,如果让藏族舞蹈演员都“挺拔”起来,你还能看出来是藏族舞蹈吗?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限制”并把握好各个民族的舞蹈特点,才能为世界舞蹈文化事业增添精彩。

三、舞蹈动作过于追求高难度,形式上过于“杂技”化

中央电视台举办的舞蹈大赛算是我国优秀舞蹈作品最高水平的代表了,它的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是舞蹈工作者和爱好者所能享受的最为丰盛的视觉盛宴。这中间有杨丽萍的“雀之灵”、黄豆豆的“醉鼓”“秦俑魂”等。

但在最近几期的大赛中,我发现部分选手越来越重视技术技巧方面的提高,整个舞蹈简直是技巧组合的拼凑和剪接,大跳不断、空翻似车轮、腿压得像一把弯弓,旋子满场飞,舞蹈本质的东西少了,以致评委们叹息道“舞蹈越来越杂技化了”。诚然,高超的技巧动作有助于演员的得分,但舞蹈的技术技巧并不是单纯地看演员的软开度及弹跳力的极限,而在于表演动作的“形象性”。适当的技术技巧有助于增加整个舞蹈的美观要求,舞蹈动作肯定要体现美的要求,但舞台不是竞技场,舞蹈不同于挑战人体极限的杂技节目,舞蹈突出的是情感,是靠优美舒展的舞姿、动人的音乐,偕同灯光服饰等来表达情感、描画美丽的。舞蹈动作所表达的情感是细腻的,细腻得有时连所有的语言和文字都无法表述,她时而静若止水、时而似风拂细柳、时而风驰电掣、时而风暴雷鸣。她的一颦一笑令我们心动,她的阵阵呐喊令我们振奋,她的声嘶力竭让我们痛苦……这就是舞蹈最高的境界。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体现自己民族风俗文化的艺术作品,而体现这种不同风情的舞蹈艺术工作者必须深入地去了解它,并真挚细腻地去描绘它,否则编出的舞蹈就会形似神非,体现不出真正的民俗民风,这样的舞蹈是一种失败的舞蹈。只有全身心地、踏实地去了解、研究民族文化,并让所学的技能为舞蹈服务,才能排出好的节目,才能使舞蹈“永葆青春”。

(作者单位 河南省安阳市文化艺术学校)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搜集,仅用于个人学习交流,无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