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

常见问题

初中生常见问题

论凉山舞蹈服饰对舞蹈风格的影响-舞蹈基本知识

摘要:舞蹈的表现是具有综合性的,它以身体为媒介,通过身体的律动来进行舞蹈活动,其中又结合服装、舞台等元素共同展示出舞蹈的风貌。在凉山彝族舞蹈中,特殊的民族服饰与舞蹈动作的搭配,更能反映舞蹈的特性,可见服饰对舞蹈风格形成的影响力。  关键词:彝族服饰;舞蹈动律;舞蹈风格;影响  Abstract: The performance of dance is comprehensive in nature, it is to the body as the medium, by the way of the body’s swing to carry out the dance activities, and combined with costumes, stage and other elements to show the dance’s features. In the Liangshan Yi’s dancing , through the special costumes and dance movement , to refle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ance clearly , at the same time, giving an expression of costumes on the influence of dance styles.  Key word: Yi national minority clothing; The dance moves the law; Dance style; Influence    在彝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舞蹈艺术始终伴随着它的进步和发展。艺术形式的展演揭示了本民族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舞蹈艺术充分展示了一个民族的基本风貌和民族精神。舞蹈也就成为了民族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我们知道,舞蹈的表现是具有综合性的,它是以身体作为媒介,通过身体动作的律动来进行舞蹈活动,其中又结合舞台,灯光,布景,服装等元素共同展示舞蹈的风貌。特别是在民族舞蹈当中,民族服饰与舞蹈动作的搭配,更能反映民族舞蹈的特性。那么为什么民族服饰能和舞蹈动作相得益彰的结合而产生鲜明的表达效果?服饰与舞蹈动作结合的根本基点在于什么地方呢?服饰又是如何与舞蹈相结合的呢?那么,要想说明这些问题,首先就应当解析出服饰与舞蹈的内在根本联系,本文就以凉山彝族服饰与其民族舞蹈作为例子,来探究这些问题。 

一、凉山彝族服饰形成的文化背景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包容性较强的大国。由56个民族组成了一个大家庭,大杂居小聚居是我国的分口分布方式。彝族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两千多年古老的文化。是我国西南地区人口最多的兄弟民族。现大多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及自治区,其中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最大的彝族聚居地。凉山彝族自治州境内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山,深谷,平原,盆地,丘陵相互交错。凉山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地区四季不分明,但干湿明显,冬暖夏凉,夏季日照长,年降雨量丰富,素有“一闪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特点造就了他们服饰穿着由衫,罩衣,半袖,背心等多种款式的搭配组合,并有查尔瓦,披毡等一衣多穿的服饰特点。 

在悠久的历史积淀中,广大彝族群众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形成了具有彝族民族风格的文化和民族标志,其中彝族服饰就是具有这一民族典型特征的标识符号。按照彝族地域分布,气候状况,支系状态,语言差异及服饰特点,凉山彝族服饰地区服饰又称为最具有彝族文化代表的一个类型,独具民族典型特征的标识符号。由于凉山地区的特殊地形气候条件,加之彝族劳动人民的经济生产方式,他们形成有自己所独有的原始宗教,民间信仰,本族崇拜,创造创造了具有强烈民族意蕴的舞蹈、音乐等文化,同时他们还传承和保留着我国彝族最古朴的服饰文化。 

本文笔者就是想通过丰富的服饰文化去挖掘彝族服饰与彝族舞蹈的内在联系。通过分析、类比去展现和思考在不同的服饰文化的映衬下是如何去舞蹈的,从形式上智慧的彝族人民是如何去体现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气质与其独特的舞蹈风格。 

二、三大方言区服饰的特性与共性 

1.三大方言区服饰的特性:  (1)“依诺”方言区服饰主要包括:昭觉、美姑、雷波、甘洛等地区。该地区的彝族人讲“伊诺”方言,俗称“大裤脚”地区,即男子服饰以裤脚宽大为特点,其宽度达170厘米,观之如群。若抓住裤脚口外角侧拉至头部,整条裤子可以形成一个大扇形。上衣以紧身为美,无领或矮领。男子穿上后尤为粗狂、英武、有气势。女子服饰主要是:右衽长袖衫、右衽半袖罩衣无领门襟背心搭配组合。半袖罩衣,彝语称“衣毕”袖宽而短,袖长至半臂处,侧缝下摆开叉。衣服上多呈现出问号“?”的形状,还有贴花漩涡、波浪、火焰等传统纹样,使服装看上去立体感较强,主次分明,有节奏、疏密的变化。下身多着百褶裙,最上节为群腰,第二节成筒状,裙子约100厘米左右,裙摆甚为宽大。群腰上挂着三角形的荷包或小物品。表面上绣着精美的火镰等纹饰。 

(2)“所地”方言区服饰主要包括:布拖、普格、金阳、会理、会东、德昌等地区。该地区的彝族人讲“所地”方言,俗称“小裤脚”地区,即男子所着的裤脚特小,仅有10~15厘米宽,只够将脚勉强伸过去,但裤裆却宽而深,裤腰大,穿着后形如马裤。上身为盘口紧身单衣,衣长以短为美,约40厘米,长不过脐,以不遮腰为美,高腰,窄袖口。使彝族男子显得精神抖擞,英姿勃勃。“所地”女子一般短可齐胯,长可过膝。外面搭配半袖罩衣,布拖女子的独特之处是常年披一件毛毡披褂,对襟、无袖、小领窝。在功能上又保暖又便于活动,或坐或站,下身搭配羊毛百褶裙。 

(3)“圣扎”方言区服饰主要包括:越西、盐源、喜德、冕宁、木里等县和部分地区。该地区的彝族人讲“圣扎”方言,俗称“中裤脚”地区,即男子所着的长裤脚宽约60~100厘米,比依诺地区的裤脚窄些。、女子则为内穿过臀中长衣,外罩无袖右衽背心。上衣多以兔毛镶边。百褶裙多与丝线腰带搭配,中段多为绿、蓝红饱和颜色。 

2.三大方言区服饰的共性:  (1)颜色上的共性:彝族素有“以黑为贵,以红为吉”的习俗,因此,在不管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婚丧嫁娶、祭祀活动中彝族服饰多以黑、红见常。黑色的面料具有吸热性强,保暖性好,耐脏耐穿的特性,是勤劳健康的色彩,因而深受彝族人的喜爱,成为了彝族服饰的基础色,也从中体现出凉山彝族的文化底色,深沉、古朴、神秘、广博的审美基调。红色象征着太阳、象征着彝族人对火的崇拜。因此彝族服饰中的红也展现了彝族人民对自然崇拜心理特征,象征着热情勇敢的喜庆吉祥之色。 

(2)服饰外观的共性:虽然三大方言区的女子上装都有细小的差异,但女子下装多以百褶裙为主,只是在不同等级和年龄的人群中有色彩搭配的差异(当今等级观念已逐渐淡化)。 

(3)以右为尊的服饰概念。从中华文化观念来说,受儒家思想以右为贵,为尊的影响,所以彝族服饰的衣着必须是右衽。所谓右衽,就是胸前大襟左边衣襟压在右边衣襟的上面,门襟朝右开,穿衣时系、脱纽扣方便顺手。只有两种情况为左衽:一为寿衣,二是野蛮人。 

(4)彝族服饰纹样的共通性。彝族人民的服饰中随处可以看到制作精美细致的刺绣或者贴花纹样,其中彝族服饰中的大量纹样都具有彝族人民传统观念、审美特质。比如:自然类纹样,如火焰,表达了彝族历来崇火的观念,视火为神;天体纹样:如地球和太阳,表达了彝族祖先认为:“地是圆的”传统宇宙观,而在衣边绣日、月的纹样,则是彝族天体崇拜在服饰上的视觉化呈现。动物纹样:如虎纹样、羊角纹样和狗牙纹样,则表明了一种动物崇拜的观念,虎是彝族的图腾;植物纹样:如石榴花纹样、马樱花纹样,同样也属于动植物崇拜的一种,人民把石榴绣着衣服上用以祈祷多子多孙如意吉祥的寓意等等。 

三、服饰对舞蹈动律产生的影响与关系 

1.不同服饰倒映下的多元舞蹈形式  由此推论:传统的民间服饰不仅仅展现的是当地少数民族人民的风貌,更多的是寄托了一种美好的夙愿和人民对大自然宇宙万物的崇拜与信仰,含有强烈民族的意蕴。俗话说:依山而居就有山的刚毅,逐水而居就有水的灵气。中国民族民间舞这门艺术是一个观念、情感、信仰、文化交织的精神集合体,多种形态却具有整合而一的民族性和价值取向,高屋建瓴的人性主题是民间舞蹈的深沉底蕴的所在。服装这个无声的民族表达形式,正是地域特色和民族信仰的延续和充分的体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的民族服饰,在不同审美主张的映衬下展现了各个民族的不同的精神风貌和各具特色的舞蹈形式。那么不同的民族服饰真的对多元的民间舞蹈形式有显著的影响么?下面笔者就已藏族、朝鲜、傣族为例进行宏观的剖析。 

例如:藏族地处高寒区人们的服饰是厚重的藏袍一类的,多有用的动物的皮毛镶嵌在衣服上以抵御寒冷。舞动时因毛边的重量下坠而形成了藏舞的特有韵律――屈膝塌腰。身体微前倾或九十度前俯身、含胸垂胯,人体重心向下的特色。不管是锅庄、弦子还是踢踏在舞动时,都得保持着一种厚重感在一种松弛的状态下自如悠然的舞蹈。藏族同样还有长袖服,所以在舞蹈中甩袖的动作见常。饰物亦然。又例如:朝鲜族的人们有“白色”的图腾崇拜观念,因此在舞蹈服饰中也同样以白色服饰为主,柔韧优雅而深沉。由于对仙鹤有动物崇拜心理,在舞蹈中很多动作都有仙鹤有关如:鹤步,模仿仙鹤行进等等。舞蹈的服装中朝鲜族的舞蹈鞋就是前面有个尖嘴的鞋头,表达的正是对仙鹤敬仰崇拜的心理。又例如;傣族,傣族热带季风气候,常年湿热。那么当地的女子就喜欢穿筒裙,因为通风凉快,那么特殊的筒裙就造就了傣族舞蹈特定审美要求和女子舞蹈时的行为规范性、因此我们看到的傣族女子舞蹈所呈现的动律特色:含蓄典雅内向性较强、柔韧相济,上肢动作丰富而裙子下的动律就相对表现的较弱,傣族女子舞蹈为了表现出特殊的舞蹈美感,就将下肢动态造型感及舞蹈动律的美感,衍生出来放大到整体的曲线“美”上,因此我们所看到的傣族舞蹈女子的动态就形成了现今看到的三道弯的曲线特色。由此可见:多元化,百花齐放,各领风骚正是民族艺术的特色。变化多样的舞蹈服饰表达着不同时代不同心理的人们的精神向往。在不同的艺术视角、不同的表达观念和审美判断的前提下,自然导引出多元的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 

2.服饰是影响舞蹈风格形成的因素之一  如上所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民族产生不同的生活、生产方式;在不同的时代特色、民族特点、宗教信仰、社会关系等等一系列的前提条件下,一方一俗就大不一样了,自然而然的导引出各个民族不同的心理特征和审美主张以及表达方式。在这一系列的链带关系下,舞蹈服饰的不同也显而易见对各个民族舞蹈动律的产生、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民族服饰的轻、薄、厚、重。在不同环境、不同信仰、不同装扮、不同喜好的民众中,人们所要表达就会不一样。当然,不得不客观的提到舞蹈服饰只是影响舞蹈动律发生发展的一个细小的方面,但正由于这个服饰的展现,就能在最直观的情况下,即使不用跳舞,舞者光是穿着自己民族的民间服饰,观众就能清晰的感知到他们是哪个民族的。就像在中国人穿唐装,外国穿礼服跳的是华尔兹一个道理。藏、朝、傣亦如此,彝族舞蹈服饰也不例外。由此可见,服饰给予了舞蹈不可忽视的影响。 

四、凉山彝族舞蹈服饰与舞蹈动律的关系 

1.三大方言区的舞蹈动律  凉山彝族地域广博、人口众多、服饰的细节分划也各具特色。但是凉山彝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论男女、几乎形成了一种共有的体态特征,即为臀部微翘,挺胸,上身微前俯。形成此特征,与凉山彝族人民居住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以及人民的习俗、审美情趣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凉山彝族多居住在崎岖的山区,生产和生活物资主要依靠人力背运,无论运肥,背菜、背水,凡是搬运的劳动都全靠背背。由于负重行走,上身必须前俯,臀部稍翘起可以分担一定重量。长此以往,在舞蹈基本体态上就形成了凉山彝族上述特征。彝族女子的服饰都是已百褶裙为主,区别就是在纹样和色彩上,外形一致性也倒映出在舞蹈中,女性的舞姿动律的相同性,则为腿部动作灵活多变,手臂动作少而单一。《四川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四川卷》也同样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由于凉山地处高寒,彝人常年穿披毡,披毡是彝族人民御寒的衣物,常年披在身上。跳舞时,披毡对手臂限制较大,这是彝族舞蹈手臂动作较少的主要原因。那么,舞姿动律上的不同主要是通过彝族男子不同服装来体现不同的舞姿动律的。三大方言区的男子部分舞蹈动律各自的特点有什么不同呢?在此笔者特列举一些成品或传统舞蹈的例子做一些探讨。 

(1)“依诺”方言区服饰与舞蹈动律  “依诺”方言区的服饰为大裤脚,依诺方言区的彝族人又被称为黑彝,黑彝被认为彝族中的贵族。在过去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中,等级森严、贫富差距悬殊,从服装的色彩上黑彝就能体现出彝族中的贵族气息。从舞蹈方面观看,黑彝男性服饰并不便于跳快速激烈的舞蹈。因此,在彝族常见的婚礼歌舞中,我们就能看到身着大裤脚的服饰舞蹈如 喜希苏且 ,至于该舞蹈是何时起源伊尚无定论,但现仍沿袭至今。以歌伴舞,边唱边跳。下身为大裤脚,舞者身披毡或擦尔瓦,双膝微屈,上身微俯,胴体左右晃动和舞衫蹲转为主。舞时手出眼随,步动身跟。肢体上下起伏,左右俯身伴随披毡一侧自上而下的舞蹈,循环往复。脚下的舞步明显的被弱化了,而更多的是身上特色服饰擦尔瓦的舞动。配合整个身体的转动显得大气浑厚。又如:舞剧《阿诗玛》中,男子的服饰也是彝族大裤脚,舞者正是通过挥舞舞裤来营造了具有彝族气派恶浪滔滔的形象,也精彩的表达出了阿诗玛对强暴逼婚不从而遭洪水淹没的剧情内容。“借物抒情”的表达方式在该舞蹈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编导通过挖掘整理彝族服饰的特性,在舞蹈中充分发挥了大裤脚观之如群的特色,将舞蹈的动律借以服装的特性充分的展现出彝族依诺地区服饰的独特性。 

(2)“所地”方言区服饰舞蹈动律  所地地区流传的 史宰且 是彝族重要的舞种之一,汉族称之为“对脚舞”,在彝族地区广为流传。它是彝族人民在喜庆时抒发情感、表达友谊,自娱自乐的舞蹈。 史宰且 舞时,舞者双手叉腰(在现今的对脚舞时,手臂动作有所发展,人们将被束缚的双手解放出来,形成了双手前后甩动或者拍手),人数为双数,两人各用一只对称的脚(或者相同的脚)互对, 小腿一下灵活多变,身上及腰部随着腿脚的变化,前、旁、后、倾斜转动,使双臂、肩和头随之变化方向。整个身体就舞动起来了。形成了 史宰且 动律的特点,体现出欢快。跳跃的风格。动作多样,简单易学,节奏感强。在寒风凛冽的山坡上彝族人民跺跺脚,能御寒又可自娱,又锻炼了小腿的灵活,还给人一种纯美的感觉。同时中裤脚的服饰也能很好的运用与舞蹈动律之中,民间舞的自娱性也得到了展现。“摆手舞”也是盛行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喜德、越西一带的民间舞蹈形式,一般在婚礼时人们唱着民歌对舞,用全脚掌做碎步相互交换地位,队形随领舞者而变化。在强化脚下特征的同时又将手解放出来,上下、前后、左右的摆动,给人以精彩焕发神采奕奕的感觉。舞蹈《快乐的哆嗦》就是运用了中裤脚地区的舞蹈动律创作出的剧目。 

(3)“圣扎”方言区服饰与舞蹈动律  圣扎方言区的舞蹈服饰是以小裤脚为主的。小裤脚就很能让人联想到精干英姿飒爽的直观感受。的确小裤脚地区的人们又被称之为白彝,服装简洁,白彝的地区是当时彝族的奴隶阶层人群。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圣扎地区的人们服饰不仅便于劳动,也便于舞蹈虽然在等级观念制度上人的生活受到了一定的压制,但勤劳乐观的彝族人民始终保持着一颗健康积极地心态。从圣扎地区的小裤脚舞蹈服饰中我们就能看到舞蹈动律和动作“静少动多”是以腿部动作为主的舞蹈形式。据资料分析:腿部动作多,可能与彝族原为狩猎民族有关,人们多模仿动物而舞。例如盛行于会东、会理一带的 追谷 舞。舞蹈时人数不限,男女拉手围成圆圈领头和排尾着,始终沿逆时针方向行进。动作丰富,组合多样。以单、双脚的跳、跺、颤、对、合为主要特点,跺脚尤为突出。以腰带动胯左右的甩动,上身微前俯或拧身,顺手顺脚顺拐。拉手绕圆时,以小臂力量为主,由后往前绕。整个舞蹈热烈奔放,节奏鲜明,步伐轻快活泼。这正与舞蹈服饰的造型特征不蒙而合。 

2.凉山彝族服饰对舞蹈风格的影响  舞蹈艺术总是要做大限度地挖掘人体动作的各种表现潜力,诸如头部、颈部、胸部、四肢、手指乃至脚踝和脚趾等等多种身体的活动可能性及表现性。由此决定了舞蹈服饰必须有利于和辅助动作的表情。或者说舞蹈动作的产生和发展也必须服务于各自民族的特有的民族服饰的展现。通过彝族服饰与彝族舞蹈风格的分析,证明只有二者高度的统一、巧妙结合,才能孕育出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彝族民间舞蹈风格。艺术的表达总是在特定的时候表达特定的情感,无所谓先进与落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美好的夙愿和不可重复性的表现形式。只有当本本土文化特征与各地方特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方能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凉山彝族服饰正是因此对舞蹈的发生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使之独树一帜矗立在东方文化的领域中并占有自己独立的民族地位,千变万化的彝族服饰也为西南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添上一笔绚丽的色彩。 

  参考文献:  [1]编委会.《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四川卷》.中国ISBN中心  [2]编委会.《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卷》.中国ISBN中心  [3]苏小燕.《凉山彝族服饰文化与工艺》.中国纺织出版社  [4]张琬麟.《舞蹈服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  [6]朴永光.《四川凉山传统舞蹈研究》.民族出版社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搜集,仅用于个人学习交流,无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