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

常见问题

初中生常见问题

傣族舞蹈的动律特征和舞姿造型-舞蹈基本知识

傣族民间舞蹈安详、舒缓的动律,来自他们劳动生活的环境,来自他们传统的审美情趣。傣族生活在天气炎热的亚热带地区,人们自然喜欢树荫和水边,喜欢明月和繁星,连劳动生活的节奏也不能过于激烈。劳动后归来清洗洁净,饭后在微风清拂凉爽的夜晚,大家和着清缓的鼓声尽情歌舞,那是最惬意的事。素有洁净、爱美和歌舞风习的傣族,就是这样把水的清纯和水波轻柔的流淌,化为他们安详舒缓的舞蹈动律。此外,人们生活在亚热带的环境,经常和孔雀、大象等温顺、可爱的热带动物相处,舞蹈中自然融入对这些珍禽异兽的艺术升华,成为动律动态的文化因素。 

  傣族群众不同程度地保存有原始崇拜和万物有灵的观念,以及来自农耕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他们对自然界充满亲切感,人际之间和谐、融洽。小乘佛教传入后,教义所宣扬的“唯我独善”,以佛祖为榜样的积德行善,多布施以修来世等思想,和原有的传统观念相结合,形成傣族人民平和、善良的性格。自然环境、劳动生活、民族性格、审美观念,融为安详、舒缓的动律,贯穿于舞蹈动作之中。 

在傣族民间舞蹈的动作形态上,舞者多保持半蹲的舞姿,重拍向下;均匀的节奏中,膝部的屈伸带动身体上下颤动和左右轻摆;舞步的踏或跺,看似着力向下,却是重起轻落,全脚掌平稳着地,是动律的基本特征。节奏多是2/4拍连绵不断的节奏型,动作平稳,仪态安详。多规律性的重复,跳跃性动作很少见。在这种均匀的舞蹈动律中,有孔雀的轻盈、柔美的舞姿;有大象漫步森林的稳健的步态;更有舞蹈者的生活感受和创造。傣族舞蹈除下肢有丰富的步伐外,手和上身舞姿的丰富也是其特色之一。傣族舞蹈有多种手势,同一姿态,同一动作,手势不同,就有不同的舞蹈形象和含义。云南地区的舞蹈家和舞蹈教师们整理傣族教材时,从纷繁多彩的民间舞蹈中,归纳出8个“手的基本位置”:“高低翅”、“低展翅”、“高展翅”、“平展翅”、“双合翅”、“双抱翅”、“顺展翅”、“侧展翅”等。所以,傣族舞蹈既有韵律美又有造型美,既有动态美又有静态美。而且,这些动态形象是在象脚鼓、钹等乐器和谐击打的伴奏乐声中,像河水、小溪汩汩流淌,赏心悦目,沁人心脾。 

说到蛇、鸟图腾时,我们马上就会想到傣族民间舞蹈基本舞姿中“三道弯”的造型,柔软如水波的臂部动作,以及各种孔雀舞的优美形象。当然,这种舞姿动态的形成虽和信仰小乘佛教的宗教影响有关,和王公贵族及头人的爱好和推崇有关,但根本原因则在于两千年前其先民的蛇、鸟的图腾崇拜和由此发展而来并逐渐深化的民族审美心理。 

一些云南的考古学者们认为:“今日傣族人民的舞蹈,若考其源源,有着很长的历史可寻。他们优美的舞蹈动作从云南出土的历史文物中可以找到印证。”云南晋宁石寨的出土文物(“鎏金盘舞青铜扣饰”和“四个舞俑青铜器”)上的舞蹈动作,就像今天傣族的三道弯舞蹈造型;西汉初期青铜文物上显示的一个奴隶形象,她的发式与今天傣族未婚女青年一模一样。 

从古越人的鸟图腾到今日傣族的孔雀崇拜,是千百年来民族生活和民族心理的发展。由于该地区适于孔雀生长和繁殖,傣族人民才能够仔细观查孔雀,从而进行孔雀舞的艺术创造,并于后来融入了宗教因素。孔雀的自然形态也有三道弯的特点。当孔雀立于高处或栖息在树桠上,长长的尾羽垂下来,其形态正好是三道弯。从自然科学角度上看它的骨骼结构,三道弯与弯曲的特点就更加鲜明。经过艺术加工后的孔雀形象,不仅仅在舞蹈中,就是在傣族织锦,饰物上的孔雀图案,也多是三道弯的形象。如杨丽萍编导、表演的《雀之灵》在体态上运用修长、柔韧的手臂和灵活自如的手指形态变换,尤其是运用了手臂各关节魔术般有节奏,有层次的节节律动创造了高洁、纯真和富有生命激情的形象和真、善、美。每一组动作无不体现了“三道弯”。 

现在,傣族人对蛇并不喜爱,但在远古却不然。当时,蛇和水一样,都是人们崇拜的对象。傣族古歌谣中就有把水比作蛇的描写。例如《打水歌》:“山头有小河,流过树林间,水清流得快,看去像跑蛇。”此诗不仅描述了蛇似清水,而且反映出山地、林间的生活环境。当然,今日体态的三道弯和手臂弯曲的造型,远非自然地模拟蛇、鸟和水,而是千百年来群众智慧的结晶与升华。云南的地形非常复杂,山地高原占全省面积的93%以上。傣族虽然住在上谷间的平坝上,但山地的动态特征也反映在人们的劳动生活中。尤其是妇女,她们在担水、挑谷、扬场等劳动时的步态和形体动态中,就有一顺边的特点。例如:过去,傣族在秋收后扬场时不使用风车,而是两手各持一大竹蔑扇,用扇风的方法筛选稻谷,这种筛法就是别致的一边顺的动态。当她们右手高举蔑扇的同时,右脚亦弯曲并高高抬起,然后,手脚同时向下用力的扇风,身体由右方向左侧转动;左手扇风时,姿态和转动与右手一致,都是手脚同出一侧。作为舞姿的造型的一顺边,又和审美情趣有关。 

过去,我们比较多地讲述“三道弯”和手臂各关节的弯曲,而忽略了手和脚同出一侧的“一顺边”特点。追溯其源,前者源于古代百越人的“蛇鸟图腾崇拜”和对水的深切感情。而一顺边的美,则源于高原地区的劳动生活。两者融合后形成的体态,才是傣族特色的舞蹈造型。如舞蹈《水》的开始,女演员挑着水款款走来,这就有了三道弯与一顺边的特点。特别是在中间洗头部分,她跪坐在水边,散开瀑布般的秀发清洗并整理时的舞姿造型使这一特点更加突出。 

“三道弯”的体态并不限于傣族。许多少数民族舞蹈中也多如此,就连汉族的胶州秧歌、云南花灯、安徽花鼓灯的女子舞姿中都有此造型。若寻其源,可以说都是百越人的审美遗风,是稻作文化型民间舞蹈的特点之一。“一顺边”是高原舞蹈的特有的动律和形态,高原民族的舞蹈中都有这种文化现象。而傣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则在于“三道弯”与“一顺边”融合后,在傣族特有的安详、舒缓的动律中体现出来,成为民族审美情趣和舞蹈者心理活动的形象化。不论是自娱性的轻歌曼舞,还是舞台上的表演,以及大型的游行表演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优美的动态形象。 

总之,傣族舞蹈艺术是古越遗风的承载,是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水文化的表现形式。天人合一的自然景物,如诗如画的自然环境,孕育了清新优雅的傣族舞蹈艺术;悠久的历史背景,淳朴的民族风格,造就了独具特色的傣族舞蹈艺术。加之千百年来傣族人民在生活和实践中不断地感悟创新,使傣族舞蹈艺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艺术境地,成为当今独具特色的知名民族舞蹈艺术形式之一。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搜集,仅用于个人学习交流,无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