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教资讯

艺教资讯

艺术教育资讯

1+X证书制度视角下校企合作的动力创新

1+X证书制度的核心是在职业教育领域增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强调“人才培养的特色化要求”。这种特色化既可以是专业技能上的层次深化,也可以是职业教育不同领域能力的拓展;既满足职业教育学生的职业技能提升需求,也有效拓展职业教育的范畴,很好地支持校内外学习者提升技能。校企合作之间的“中介物”“引领物”“意义感”并不会天然形成,而是需要通过基础环境的有意识调整,形成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从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而言,由于1+X证书制度的嵌入,形成了校企联动的整体关系,改变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需要按照“中介”“引领”“意义”建构的需求,主动创新校企合作的动力。

一、1+X证书制度改变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及其作用方式

1.从功利诉求视角看,1+X证书制度改变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源。

首先,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利益诉求主要体现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进一步契合。由于1+X证书制度所蕴含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标准是在市场机制下催生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需求,其所倡导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增设拓展性技能的模式,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创新。在这种模式下,职业教育的参与者不仅能够按照自身的需求提升能力,也能通过不断地跨界,掌握多领域的技能,通过技能的交融、耦合产生创新效应,生成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企业投入的校企合作资源得到了更高的回报,参与合作的动力得到有效的回应。其次,1+X证书制度改变了企业获得校企合作回报的方式。传统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是以学校为主体的合作,企业通过提供场地、设备、技术、岗位等,学校提供经费、人员或者其他相关资源开展合作,合作的目标是培养“学校的学生”,合作的方式是企业辅助学校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开发等,企业在职业教育办学的主体地位被剥离,校企合作成了学校为主体的合作,企业是“被合作者”,合作过程中的“壁炉现象”明显。1+X证书制度的顶层设计是为拓展职业教育的来源,让企业成为真正的办学主体,方式是作为培训评价组织参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设计,成为产教融合型企业,甚至可以直接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培训和企业大学,其培训与学习所获取的成果通过学分银行认证的方式得到学历教育的系统支持,完成了“企业—学分银行—学校”的完整业务链,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选择更多。再次,1+X证书制度改变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内容。校企合作从职业教育的兴起开始,就寄托了利用校企双方资源开展技术创新,但由于校企双方合作难以深入,很多合作仅停留在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审核、部分课程的开发等上面。1+X证书制度支持“训育并举”,强化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地位;同时1+X反映的是行业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新要求”等,这就将职业院校教师从“学科背景”转移到“企业技术前沿”。教师“视界”的改变,提升了其自身创新的能力,也提高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企业更有意愿与职业院校教师合作开发新技术,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2.从情怀诉求的角度看,1+X证书制度提升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获得感。

首先,1+X证书制度降低了企业遴选校企合作项目的成本。1+X证书制度体系本身是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表达渠道。1+X证书标准和建设的主体是社会培训组织,本质上是自负盈亏的企业。当1+X证书标准不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时,1+X证书本身就难以得到有效的推广,很难依托1+X证书制度开展合作。反之,能有效推进的1+X证书,本身契合了企业的用人需求,围绕1+X证书制度所形成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过程和评价方式改革更加契合了培养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企业服务社会的情怀得到彰显的同时,遴选合作的成本显著降低。其次,1+X证书制度支持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得到更及时的价值回报。人才培养的周期非常长,俗语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投入教育的资源通常很难获得及时的回报。1+X证书制度强化了“训练”对“育人”的价值,蕴含了通过训练快速培养企业和创新所需要的技能性人才的隐喻,这种训练通常是通过短时间的集中培训可以有效实现的,这种模式及时回应了企业的社会价值,提升了“自身利用技能完成某些社会服务行为的自信程度”。再次,1+X证书制度扩大了企业参与服务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范围,支持了企业主体参与校企合作的情怀。校企合作中的企业服务教育和社会发展是通过学校来实现的。学校服务社会的内容和层次很广泛,但最为核心的是通过学校拥有的智力资源,为社会提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咨询服务。从范围来看,1+X证书制度不仅支持校园内学习者参与,也支持社会工作者参与,企业服务教育的范围得到有效的拓展,企业自身产生社会影响力的能力得到提升;从合作层次来看,1+X证书制度不仅支持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优化,也支持企业围绕“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新要求”开展技术创新,还能深入到技术前沿,与职业院校教师通过协同、耦合创新,形成服务社会能力更强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提升了服务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1+X证书制度改变了学校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及其作用方式

1.1+X证书制度驱动学校在校企合作中转向“主动参与”。

1+X证书制度尝试解决的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问题,这类人才能力结构一般呈现“倒T型”,即有较宽的广度和特定领域的深度。具体体现为所培养的人才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不仅有专业能力上的优势,还要能调动资源、与人协作。传统“评价驱动的校企合作、政策驱动的校企合作、关系驱动的校企合作”等柔性的“制约性参与”合作机制对校企双方的约束力均显不足。如何更加主动地寻求企业资源,构建新的校企合作关系,形成新的校企合作利益分配方案,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是新时代学校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学校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在1+X证书制度下,校企合作不再是各类评比、审核过程中的材料,不再是政府和行业组织规约下的“制约性参与”,而是与自身人才培养和学校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的合作,比如1+X证书的考核需要基于工作场所的锻炼,需要协同企业共同梳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学校需要提高认识、调整姿态,主动参与到1+X证书制度塑造的积极环境中来。

2.1+X证书制度支持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实现“高效参与”。

过往校企合作成效不显著的普遍原因是校企需求对接不准确,造成资源错配现象,如何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成为学校普遍关心的问题。以校企共同建构课程体系为例,从企业的逻辑看,将工作过程进行任务化改造,梳理成为一系列培训的课程内容能快速支持企业所需要的人才成长。从学校的逻辑看,现有平台资源、师资队伍配置、实训条件等都是课程建设的制约性因素。1+X证书制度提供了一个整合校企双方合作逻辑的平台,校企双方可以围绕1+X证书标准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展合作,按照1+X证书考核的要求,将1+X证书标准落实到校企合作的各个环节,规避校企对职业教育观念不统一的问题,提高学校参与校企合作的效益,实现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高效参与”。

3.1+X证书制度支持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系统参与”。

学校对校企合作的需求通常是片面的,比如基于特定考核、评审所需要的校企合作经费、实训基地等,缺乏“关系性”的整体考虑,也没有系统思考企业在教育教学全过程扮演何种角色,对企业提出的要求回应也带有阶段性、片面性、局域性特征,比如与急缺人才的企业组建“订单班”,与急需场地的企业共建“校中厂”,缺乏对校企合作相关的企业系统发挥作用的整体筹划和顶层设计。1+X证书制度的落实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专业、课程建设、教学实施的方方面面,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需要深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按照生态优化的整体架构进行系统性的、全方位的调整,比如共同开展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与课程体系的设计、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变革。同时需要通过支持教师参与校企合作的技术开发,联合培养产教融合所需要的校企双方教师队伍,配套环境和场地的供给等,校企双方的利益需要得到深层次的捆绑,实现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全过程、全方位、系统性的参与。(节选自《职教论坛》2021年第12期)


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搜集,仅用于个人学习交流,无任何商业用途,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